实用工具

古诗>

王昌龄写的《青楼曲二首》-《青楼曲二首》全文译文和注释

青楼曲二首

朝代:唐代 | 作者:王昌龄

2025-01-15 13:10:07


白马金鞍从武皇,旌旗十万宿长杨。

楼头小妇鸣筝坐,遥见飞尘入建章。

驰道杨花满御沟,红妆缦绾上青楼。

金章紫绶千馀骑,夫婿朝回初拜侯。

青楼曲二首的译文和注释:

译文

将军乘坐佩饰金鞍的白马随皇帝出征,十万军士在长杨宫宿下。

楼上窗边的少妇弹奏着筝曲,远望着队伍的尘土进入建章宫。

大军从驰道回来,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,盛装打扮的女子登上高楼。

迎接夫君带着千余兵马,征战胜利归来,拜官赐爵。

注释

鞍(ān):套在骡马背上便于骑坐的东西。

武皇:汉武帝刘彻,指代英武过人的君主,即唐玄宗。

旌旗(jīng qí):旗帜,这里借指军士。

长杨:长杨宫的省称,西汉皇家射猎、校武的大苑子。

鸣筝:弹奏筝曲。

飞尘:飞扬的尘土。

建章:建章宫的省称。汉武帝所建造,在西汉都城长安的近郊。

驰道:古代供君王行驶车马的道路。泛指供车马驰行的大道。

御沟:流经皇宫的河道。

红妆漫绾(wǎn):形容女子盛装打扮的样子。绾,盘绕起来打结。

金章紫绶:紫色印绶和金印,古丞相所用。后用以代指高官显爵。

骑(jì):一人一马称为一骑。

拜侯:授予爵位。拜,授官。侯,侯爵。

参考资料:

1、王力.《古代汉语词典》:商务印书馆,2014年3月第2版


青楼曲二首的鉴赏:

  《青楼曲二首》的第一首诗在读者眼前展现了两个场景:一个是白马金鞍上的将军,正率领着千军万马,在长安大道上行进,越走越远,到后来就只见地上扬起的一线飞尘;一个是长安大道旁边的一角青楼,楼上的少妇正在弹筝,那优美的筝声并没有因楼外的热烈场景而中断,仿佛这一切早就在她意料之中似的。前面的场景热烈、雄伟,给人以壮丽的感觉;后面的场景又显得端庄、平静,给人以优美的感觉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,前后互相映衬,对照鲜明。

  诗人把这两个不同的场景连接在一个画面上的方法,就是通过楼头少妇的神态,将长安大道上的壮丽场景,从她的眼中反映出来。表面上她似乎无动于衷,实际上却抑制不住内心的欣羡,情不自禁地一路目送着那马上将军和他身后的队伍,直到飞尘滚滚,人影全无,还没有收回她的视线。

  这少妇与马上将军有什么关系,为什么如此关注他的行动,这可从《青楼曲二首》的第二首诗中找到答案。原来那马上的将军是她的夫婿,他正立功回来,封侯拜爵,就连他部队里许多骑将都受到封赏。他们经过驰道回来时,把满路杨花都吹散到御沟里去了。把这两首诗合起来看,前一首描绘的是一支皇家大军凯旋的场景。因为这次胜利的不平常,连皇帝都亲自出迎了,作为将领的妻子,她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。诗人未用一句话直接抒写她内心的激动,而是写她从楼头“遥见”的热烈场景,读者却可想象到她看到这热烈场景时的内心感受。这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对诗创作所概括的两句话:“状难写之境如在目前,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。”

  诗人是借用汉武帝时期的历史图景反映盛唐时期的现实面貌。这幅描写大军凯旋的历史画卷,使人联想到唐代前期国力强盛。一支千军万马的军队,如果没有严明的纪律,就不能够整齐地在市街上前进,连楼头弹筝少妇都丝毫不受惊动。诗里还再现了唐代都城长安的一片和平景象,不言而喻,这支强大的军队,维护了人民和平美好的生活。从楼头少妇的眼中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尚武风气。唐代前期,接受了西晋以来以及南北朝长期分裂的痛苦教训,整军经武,保持了国家的统一与强盛。在这两首诗中,一种为国立功的光荣感,很自然地从一个征人家属的神态中流露出来,反映出盛唐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。

{青楼曲二首}

反馈时请留个联系方式,方便与您沟通和感谢。

古诗工具简介:

古诗大全通常指的是收录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合,这些诗歌不仅包括了著名的唐诗、宋词、元曲,还可能包括了先秦、汉魏六朝、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诗作。它们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。